重症监护三次接力,目标:救人!救人!救人!
2017年8月13日上午,江门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接回来一名危急患儿,三名儿科医生和护士们相互接力、通力协作,用精湛医术把孩子从鬼门关里抢救了回来。
现在,让我们通过三位医生的口述,再次感受抢救的紧张气氛!
(一)紧急转运篇
(首站医生:高文英)
午后,外面的天气始终炙热,办公室里突然传来急促的电话铃音……
“您好,请问是江门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吗?这里是W 医院儿科,我们有一位患儿,六岁,男孩,诊断重症肺炎,想转运到贵院,请问可以出120车接吗?”。
一听是重症肺炎,我的全身血液开始快速流动,心跳加速起来,因为我知道重症肺炎是非常凶险的,刻不容缓!于是马上详细了解孩子的病情,同时与患儿的家长沟通后,通知PICU(儿童重症监护室)的医生、护士们严阵以待。
很快,我们的120急救车就呼啸着出发了!
一个小时过后,到了W医院儿科,看到了躺在病床上的峰峰(化名),他脸色、嘴唇苍白,呼吸困难,急促,整个胸廓抬的很高,脸上带着小面罩,吸着氧,当时峰峰还在发热,体温达39.0度,双肺听诊,一侧呼吸音很弱。
医院的儿科医生详细讲述孩子病情,峰峰的妈妈在一边红着眼睛,努力的在峰峰面前不掉眼泪,30分钟过后,顺利的把峰峰转运到120救护车中,在车上,峰峰的妈妈说“他是我的第二个孩子,当时我是高龄产妇,很害怕,对BB不好,但老天爷很眷顾我们,峰峰出生很顺利,但没想到当孩子3岁时,眼睛很肿,到医院看,诊断了“肾病综合征”。
肾病综合征:是由多种病因引起,以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,表现为大量蛋白尿、低蛋白血症、高度水肿、高脂血症的一组临床症候群,肾综病人免疫力低下,容易继发重症感染。
峰峰已反复住了三次院,以为病情控制住了,但没想到现在肺炎又这么重”,从怀孕到出生,再到生病至今,峰峰父母一路很艰辛,但峰峰非常懂事,在车上,抓着妈妈的手,说“妈妈不哭,我没事”。
看到这一幕,我的心里五味陈杂,有感动、有忧伤,同时另一个声音告诉我,一定要用我们的医术帮助峰峰。
这时,我们PICU(儿童重症监护室)的叶鑫医生,打来电话,详细问了峰峰的情况后,就说“我们已经准备好了,路上小心,注意观察孩子的体温、血氧、呼吸、心率,等你们回来。”
(二)ICU篇--与死神博弈
(接力医生:叶鑫)
PICU(儿童重症监护室)的仪器在闪烁着光芒,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,死神的徘徊从来没有从这里离开。我来回踱步在ICU的走廊中,脑里推演着一遍又一遍可能发生的情景,在思考着如何和我们的老对手——死神,再次对弈。
这时,“哐”的一声监护室的门被平车推开,“血氧不稳定,呼吸困难,神志淡漠,XX医院用了…….”高文英医生用响亮而清晰的语音向我汇报着情况,“接氧,过床,准备无创呼吸机,注意斜坡卧位的角度,血压马上量…..”我边看着病人,边下达口头医嘱,而我们可爱的护士姑娘们则麻利的执行着指令。
要知道,和死神这位老对手对弈多了,也就知道了,下手必须要比他快!“血氧饱和度吸氧下93,92,90…….,呼吸困难没有缓解,病人心率148次/分”姑娘们用坚毅的眼神看着我,并向我汇报着。
我知道,这位老对手要出手了,镰刀即将向病人挥下。
“接呼吸机,参数调为双水平正压通气模式,氧浓度上调,备好气管插管用物,然后等待下一步指示…….”,通过处理病号在呼吸支持下,呼吸困难慢慢开始缓解,血氧饱和度也开始慢慢稳定,我也开始长长的舒了一口气,与老对手的博弈中先赢了一子,但是病号的致病原因没有找到,死神还会再次挥刀,我看着一系列的CT片子还有实验室的数据,再次陷入了深深的沉思,脑海中出现了四个字“呼吸介入”………
(三)呼吸介入篇--该出手时就出手
(接力医生:吴振波)
8月13日星期天早上,二线班,我比往常提早了回到科室,因为那里有一个病人在等着我。
一个出车接回来的病人,因为病情较重,已经在科室微信圈炸开了:老总出车过程中对病情不断的实时反馈、值班一线医生接诊后对病情的初步处理情况、上一班二线对病情的再评估、进一步处理及交班等等。
因此回来之前我基本对这个病人有了一定的了解,心里不断的回响着一个声音“是你擅长的技术范围(呼吸介入)的,该你出手了!”
这是一个6岁多的男孩,重症监护室里见到他时正在做雾化吸入治疗,可能经过双水平正压通气后缺氧情况较前改善,神志是清的,但离氧不能耐受,中流量吸氧下安静时血氧饱和度90-96%之间,连窜咳嗽后可掉到86%,精神较差,胸廓起伏大、吸气时胸骨上窝塌陷(呼吸费力的表现)。
或许因为6岁多的孩子已经开始懂事,或许求生本能,也或许这些治疗使得他感觉到舒服点,每当护士把装着药水的雾化器拿过来时,他都主动的接过来并用浓重的台山音说一句“我自己来”,做完雾化后主动的抓回面罩吸氧。
“病人昨晚入院后已行禁食,目前是空腹状态,已行利多卡因雾化吸入,急救药品及插管设备已经备好,气管镜正在消毒,15分钟后可使用……”内镜中心护士瑶熟练的汇报着。“很好”我常常说内镜专职护士就是我的第三只手,手术全程都离不开她们。
15分钟后手术如期进行。用药后病人很快进入术前理想状态,接下来我用气管镜迅速的进行了咽喉部、主气管及左肺的探查,然后直捣黄龙去右肺上叶。
果然不出所料,这个部位和CT上看到的一样糟糕,整个右上叶开口被大量浓稠痰栓堵死,看到这个情况就已经很好解释发热、呼吸困难及缺氧等一系列表现了,这是化学因素+物理因素共同作用的后果。
思路已经很清晰了,单纯的药物或机械通气已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必须把这个不速之客(痰栓)请走。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,来者不善,善者不来,要“请”它走也不是件容易的事,痰栓体积大粘附力强,气管镜工作通道小,很难通过负压吸引出来,于是我决定一步步来,先用生理盐水对“巨痰”进行反复灌洗冲刷以撼动它的根脚,终于在多次努力下它被动摇了,这时我把负压口插入其中,吸住后持续负压吸引过程中退镜,连同气管镜一起把它给揪出来了。至此这个元凶终于在我们面前暴露无遗了。
【科普】
塑型支气管炎是什么鬼?
塑形性支气管炎(plastic bronchitis或bronchial cast),是指内生性异物局部或广泛性堵塞支气管,导致肺部分或全部通气功能障碍,因取出时堵塞物呈“支气管塑形”而得名。
该病罕见,发病急骤,诊断和治疗难度大,严重危及生命,死亡率高。病因迄今不甚清楚,一般认为与某些疾病包括儿童哮喘、囊性纤维病、伴发急性胸部综合征的镰状细胞病、先天性心脏病以及各种呼吸道细菌性和病毒性感染有一定关系,有一些病例则无其他相关性疾病史。
该病在临床上可分为两型
I型为炎症型,与呼吸道疾病有关,如哮喘、支气管炎、肺泡不张和纤维性变等。病理切片见大量炎性细胞,特别是中性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,病理机制主要是呼吸道阻塞引起缺氧导致的病理生理改变。取出异物及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疗效好,抢救及治愈成功率高(如本例)。
II型为非细胞型,主要与先天性心脏病有关。病理组织学多见黏液和纤维素,偶见单核细胞,病理机制有肺静脉压高、心功能不全等。由于原发病较严重,治疗难度大,抢救成功率低。但是,塑形性支气管炎有时侯也在没有任何基础病的患者身上出现,其具体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,有待于进一步的临床研究。